走入老年病房,用音乐再次唤起老年人的生命力
文 | 黄滢 杨艺垚
当我们走过寒冬,疫情消散,春天便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生活到处都充满着盎然生机。作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心理与治疗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志愿者协会的成员,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将音乐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今年3月,为丰富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提高其幸福感,在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实验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万瑛教授和音乐治疗专业教师李傲翼副教授的带领下,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音乐治疗志愿者协会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合作开展了“乐伴夕阳——音乐疗愈温暖您”的志愿者公益系列活动。每个月的月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都会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走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进行一场团体音乐疗愈活动,用音乐陪伴和疗愈住院的老人们。
老年科里住着的是需要长期住院的老人,他们大都有着多种老年慢性疾病,行动不便。当我们第一次去医院了解情况时,整个楼层都安安静静的,楼道里也只有一位护工扶着一个爷爷在楼道里走着。据了解,平日里老人们没有外出活动的机会,生活里最多的时间就是在病房里看看电视或躺着闭目养神,护工偶尔或推着轮椅或扶着他们拄着拐杖在楼道里散步,老人们在医院里便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枯燥的生活。而当我们将音乐带入病房,那些通过音乐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明媚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也像一缕春风唤起了病房里的生命力。
乐伴夕阳,音乐使老人容光焕发
科室里有一位喜欢唱歌的爷爷,也是我们在病房里见到的第一位老人。初次见面,爷爷躺在病床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微微向我们点了点头,没有与我们再说话。护士长跟我们介绍爷爷的“成名曲”是《夜上海》,大家便弹着吉他、拿着沙蛋唱了起来。这时,躺在病床上的爷爷也唱起歌来,脸上神采飞扬,手里还积极地按节奏挥舞着沙蛋,脸上绽放出如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们的距离在音乐中被无形地拉近了。
第二次见到爷爷时,他早已换好衣服坐在凳子上等着我们到来,准备好一起唱歌了。爷爷这次铿锵有力地一边敲着棒棒糖鼓一边唱《东方红》,唱完一首又马上接着说一起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不少护士闻声而来,在音乐的感染下露出来欣喜的神情。随后的每一次音乐活动,总少不了爷爷的身影。我们观察到爷爷的耳朵不太好,平常护士和护工都要凑近到耳边跟他说话,因此他与人交流时反应较慢。而且爷爷的腿脚也不太利索,需要拄着拐杖或是坐轮椅,不唱歌时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在一旁,也不说话。但只要一听到音乐,爷爷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精神抖擞、中气十足地唱歌,仿佛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出现在我们面前。护士长还跟我们分享到,每次音乐活动结束后爷爷都意犹未尽,还要坐着轮椅到别的病房里找“歌友”再继续唱好一会儿才心满意足地回自己病房里休息。平常他在楼道里要是碰见了“歌友”,即使拄着拐杖站着也不觉疲惫,要唱上好几首歌,跟大家伙一起交流交流。
在爷爷的身上,我们充分看到了音乐那股神奇的力量,它能连接不同场域和不同人。即使此前我们跟爷爷素未谋面,但在共同歌唱的过程中,我们互相熟悉、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就如同做完活动后老人们说的“感觉年轻了二十岁”,“感觉像幼儿园的老朋友”。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我们跨越了时空,与过去的那些瞬间重新联结,认识了从前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大家都感受到当下那份美好而珍贵的情绪。
乐伴夕阳,音乐使老人滔滔不绝
病房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老教授,他面目慈祥,与我们交谈的言辞间充满文化底蕴,声音也中气十足。但是他在病床上无法下地行走,我们便每次去教授爷爷的病床前,与他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当我们第一次进入病房时,教授爷爷对待我们就如同对待自己孙女般亲切。我们先是一起唱了首红色经典歌曲,一唱完他便滔滔不绝地跟我们分享歌曲背后的故事。记得那次唱完《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后,教授爷爷说,在部队里通常会在吃饭前、吃饭后或者在队列行进时大家一起合唱这首歌,这种朗朗上口而又激情澎湃的歌曲最能激发出士兵们的热情。通过教授爷爷的分享,我们从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的力量。而当我们再次与他唱起这首歌时,他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也一同被音乐激发了出来。后来我们询问教授爷爷有没有喜欢的音乐时,他回忆起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己经分别得太久太久……”它的歌词让教授爷爷回忆起年轻时听这首歌曲时的场景,毛阿敏优美的歌声使歌曲充满了思念的情感,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唱到《南泥湾》时,教授爷爷马上想起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并兴奋地与我们分享:“那时的军民大生产运动逐渐进入高潮,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高度赞扬南泥湾垦荒的成就。当时延安军民精心准备了慰问品和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全体官兵,《南泥湾》便是其中一首歌曲。”教授爷爷还感慨地说,正是那时候人们积极响应号召,不断为建设作出贡献,才能有如今社会稳定向前发展的环境。
音乐在我们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次唱完歌后教授爷爷都会分享那些过去的故事。音乐本就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直以来,我们的祖先通过歌曲、故事和舞蹈来互相建立联系。正如这位老教授一样,这些歌曲不仅承载着他的人生经历,也带领着我们走进了他的时代,传承着他们的故事和知识。
乐伴夕阳,老年生活也可以多彩
在音乐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惊喜、感动的时刻。爷爷奶奶们即使嘴上总是说着“我不太会唱歌”,“你们唱就好”,但每次我们开始唱起歌,爷爷奶奶总会不由自主地跟我们一起哼唱,并且总能富有节奏感地用沙蛋、棒棒糖鼓来合奏,有时身体都会跟着音乐律动起来。
一次团体音乐疗愈活动中,我们一边唱着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一边打着手鼓,一位奶奶便在欢快的节奏里抖动起了肩膀,颇有风范。奶奶说,她以前很喜欢跳舞,只是现在年龄大了、腿不好了,就跳不了了。但当音乐再次响起,奶奶和其他老人们都跟着志愿者们一起载歌载舞,大家仿佛身处太阳高挂、水果甘甜的新疆,沉浸在欢喜鼓舞的感受中。
一位身体较弱、常年只能坐在轮椅上的爷爷,头已不太能完全抬起来,话也不太能说。但每次问他要不要去听歌时,他都会点头答应。当我们在唱歌的过程中拿给爷爷一个沙蛋时,他会自发地用双手握着沙蛋轻轻地晃动着。虽然爷爷不太能与我们有语言、肢体或眼神上的交流,但看似微小的摇沙蛋的动作,不就是他通过音乐在持续与我们交流吗?音乐就像一道光,即使只有一个狭小的洞口,它都能透过洞口照亮彼此的内心。
还有的老人在得知我们要进行音乐活动时,特意摘抄了自己熟悉的歌曲的歌词,有一位爷爷还提前拿出了自己的歌词本,纸上都是他抄写的密密麻麻的歌词。看着这些歌词,我们真切感受到音乐对于他们的意义。护士们在一旁参与音乐活动时也非常动容,与我们交流时说道:“有的人可能已经十几年没下过地了。你们给他们唱歌,就好像带着他们回到属于他们的年代‘落地’。”
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流淌于人的一生,即使时间流逝,我们依然可以在音乐中重温过去,享受现在,唱响未来。即使身体衰老是不可避免的生命规律,但当音乐“走入”病房,我们能感受到老人们似乎不再被身体困住,而是在音乐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不断调动着他们那些健康的潜力。无论是聆听、演唱、合奏抑或是分享,音乐带给老人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使他们再次发挥价值,获得成就感。
桑榆非晚,夕阳是一天中最炽烈的光芒。乐伴夕阳,老年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
长按识别下图
▽可快速进入小程序▽